【词语振聋发聩什么意思】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语言或言论非常有力、震撼人心,能够唤醒那些对现实麻木或迟钝的人。这个成语在文学、演讲、评论等场合中使用广泛,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。
一、词语解析
- 字面意思:
“振”意为震动;“聋”指听觉迟钝;“发”是唤醒;“聩”指耳聋。合起来就是“让聋子也能听见,让昏聩的人清醒过来”。
- 引申含义:
指某句话、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极具冲击力,能让人从沉睡中觉醒,产生深刻的思想触动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最早见于清代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: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后被引申为“振聋发聩”。 |
常见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文章、演讲、社会现象等具有强烈思想冲击力的内容。 |
语境 | 适用于批评、反思、呼吁等带有深度思考的场合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震撼人心、醍醐灌顶、警钟长鸣、发人深省 |
反义词 | 空洞无物、平淡无奇、毫无意义、索然无味 |
四、使用示例
1. 他的演讲内容振聋发聩,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。
2. 这篇文章以振聋发聩的语言揭露了社会的弊端,引发广泛讨论。
3.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时代,真正振聋发聩的声音显得尤为珍贵。
五、总结
“振聋发聩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。它强调语言的力量可以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式,唤醒内心的良知与责任感。在现代社会中,拥有“振聋发聩”的表达能力,往往意味着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。因此,学会运用这样的词汇,不仅能提升语言的表现力,也能增强思想的深度与影响力。